根管治疗术的原理是什么?
|
作者:
admin
来源:
万众健康网
更新日期:2010-7-22
阅读次数:2777 |
根管治疗术的原理是通过清创、化学和机械预备彻底除去根管内感染源,并严密充填根管以促进根尖周病变的愈合或防止发生根尖周病变。
为了能达到“彻底消灭根管内感染源”和“严密充填根管,防止再感染”的目的,许多学者进行大量的医学科学的基础研究,与根管治疗技术有关的研究简要归纳如下:
1.根管内微生物学研究:随着厌氧培养和厌氧菌分析鉴定技术的进步,已确定厌氧菌是感染根管内的优势菌,约占 2/3以上;厌氧菌中以革兰阴性菌最多,如产黑色素类杆菌群、不产黑色素类杆菌群和梭杆菌属等。根管治疗的主要任务就是去除根管内的感染源。虽然根管内细菌培养阴性已不作为根管充填前的常规检查,但从根管治疗效果来看,根管预备后细菌培养阴性者的成功率高于阳性者。当患根尖炎的感染根管经过化学和机械预备后,根管内残留的细菌 85%是革兰阳性菌,偶见革兰阴性厌氧菌。根管治疗期间急症的发生率为1.5%-22.O%,原因包括不完善的根管预备、感染物挤出根尖孔及根管内氧化还原电位的变化致使兼性厌氧菌数量的急剧增多。有研究表明,根管治疗失败伴有根尖透射区的患牙,根管内细菌培养分离最多的是专性厌氧菌(42.6%)。与根管内微生物相关的研究还包括根管内冲洗剂和消毒剂的大量研究。上述研究结果均表明,根管内感染源的控制是根管治疗成功的首要条件。
2.根管系统类型的研究:Vertucci根据根管和根尖孔的分布将根管类型分为Ⅲ类8分类;岳保利和吴友农根据中国人1769个透明恒牙标本描述了各牙位错综复杂的根管解剖形态,并按根管口和根尖孔的分布将根管系统分为 7型;上颌磨牙近中颊第二根管自1925年首次报道以来有关文献颇多,由于研究方法不同,近中颊根第二根管(MB2)的检出率为38.O%-95.2%。下颌第二磨牙“c”型根管的发生率文献报道不一,国内报道为15.8%-45.5%,并有详细的分型。不同根管类型的预备和充填方法均有其特殊性,因此上述研究资料对提高根管治疗的质量起了重要作用。
3.有关根管壁玷污层(smearlayer)的研究:玷污层是指根管预备时压贴在根管壁上的由细菌、坏死组织及扩锉下来的牙本质碎屑组成的混合物。玷污层厚度约2-5微米,可贴附在牙本质表面,也可能深入到牙本质小管内。玷污层的存在可以阻止或延迟消毒剂对牙本质小管中细菌的作用,妨碍根充材料与根管壁的渗透和紧密贴合;玷污层可以是根管治疗过程中或充填后微生物生长和定植的底物,也可以是微渗漏的通道。因此关于去除玷污层的化学制剂、根管预备方法和充填技术有大量的研究报道。现代根管治疗术中,根管预备后根管壁玷污层的情况已成为评定根管预备器械、冲洗液和预备方法优劣的重要指标之一。
4.根管充填后微渗漏(microleakage)的研究:现代根管治疗学认为,根管系统的三维严密充填是根管治疗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根管充填后存在的微渗漏使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再次进入根尖周组织,约60%的失败病例是由于根尖区不完全封闭所致。因此,研究微渗漏方法与根管充填质量的研究密切相关。体外研究微渗漏的方法很多,包括示踪剂浸润法、示踪剂透过法、电化学技术、电镜观察和液压技术。与其他研究方法比较,由Pashley等提出,经Wu等[改进的流体输送模型可以对根管微渗漏进行连续和动态的观察,定量准确,但需要一定的设备。国外学者推荐的葡萄糖定量分析模型方法简便,定量灵敏,已引起了许多学者的重视。目前,根管充填后微渗漏的检测是评定各类根管充填材料、器械和充填技术对根管封闭效果优劣的重要指标。
5.毒理学、组织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当研究新的药物和材料是否可以用于根管治疗术时,根尖周组织的生物相容性是最基本的一个评价指标。有关口腔根管治疗生物材料鉴定的国际标准规定在用于人体之前,必须通过严格的毒性测验和动物实验鉴定,以保证根管治疗所用的药物和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又进一步为根管治疗材料的优良生物性能提供了科学依据。近20年来对Ca(OH)2制剂的大量研究结果奠定了其在根管治疗术中应用的重要地位。
来源:http://www.wz120.cc/kouqiang/genguan/1815.html
|
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显微技术研究与培训中心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显微技术研究与培训中心网”或“来源:本站原创”的所有稿件,版权均属于本中心...②...③...
|
上篇文章:(现代)显微根管治疗技术、疗效及影响因素
下篇文章:已经没有了
|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